它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过渡,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衔接的过程,也是幼儿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转折期。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身心发展特征不同,做好两者的衔接对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答案是肯定的!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过程,正处于人类逻辑思维形成与使用的三次环境转换中的第二次,是逻辑思维发展承上启下的环节。因此,对这一过程的合理、正确培育,是影响孩子一生(逻辑思维形成与使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特色鲜明:即学即会,保证质量,开启孩子大脑潜能,提升学习兴趣。
·针对性:面向幼儿园大班即将升入小学的孩子,提升其读、听、看、拼、组、说、写、思考等能力。
·趣味性:课程形式以游戏化、实操性为主,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科学性:以脑科学为核心,心理学为辅助,借助创新有效的教学具,让孩子掌握科学、先进、轻松的学习方法。
·系统性:涵盖图像书写、组词、造句、识字,思维导图阅读,图像拼音、数学、作文,全脑英语,以及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思考习惯培养等。
·培养课堂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积极思考能力;
·培养写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数学学习能力、拼写能力。
认为让孩子学拼音、写字、计算就够了。但真正的幼小衔接是针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能让孩子入学后事半功倍。
知识灌输型的幼小衔接可能适得其反。孩子不适应小学,并非因为没上衔接班,而是学前习惯与能力未养成。相比学科知识灌输,学习能力(专注度、自控力、倾听能力等)、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训练更为重要。
“潜力大的孩子往往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前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而 “顺其自然” 不等于 “放任自流”,“自然” 是 “天性”,“顺其自然” 是顺应孩子天性进行引导教育。将 “放任自流” 称为 “顺其自然”,是对孩子成长的不负责任。
这个阶段,孩子的知识储备即便为零,只要前期养成良好习惯,后续也能跟上。许多小学不适应的表现,根源并非年龄问题,而是前期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幼小阶段,学习能力、生活习惯与兴趣的养成更重要,这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长的有意识引导。“其实,幼小衔接阶段知识点学习仅占 50%,更多的是能力与习惯培养,如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倾听能力和注意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