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模考低于 3 分的高二学生;微观与宏观知识点混淆的考生;图表分析题得分率低的国际生;目标 4 分以上需强化经济模型应用的学员。
基础架构阶段(6 周):梳理微观(供给需求 / 市场结构)与宏观(GDP / 通胀)核心概念,绘制 “概念 - 公式 - 图表” 关联图,完成 20 套基础题训练,定位知识断层
模型应用阶段(8 周):分模块训练经济模型应用(如弹性理论分析价格调控、IS-LM 模型解读政策影响),每周 4 次案例分析练习,形成 “概念 - 模型 - 现实案例” 应用链条
综合冲刺阶段(6 周):完成 12 套经济学模考,微观与宏观交叉题型突破,图表题解题步骤优化,高频错误(如混淆财政与货币政策)修正,考前政策分析技巧强化
微宏观知识网络整合;经济模型场景化应用;图表分析步骤标准化;现实案例深度解读。
依据 AP 经济学大纲,系统讲解微观经济学的供给需求模型,强化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训练均衡价格与数量的计算;市场结构(完全竞争 / 垄断)的特征对比,指导不同市场的效率评估方法;宏观经济学的 GDP 核算与组成,解析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胀与失业的关系,训练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指导经济政策分析,如财政政策(税收 / 政府支出)与货币政策(利率调整)的协同效应;解析图表题的解题逻辑,从曲线变化判断市场趋势,提取数据支撑结论;模拟现实经济场景(如通货膨胀应对、贸易政策影响),提升模型与实际结合的分析能力。
微观经济学专项班(8-10 人);宏观经济学强化班(8-10 人);一对一个性化整合班
教师团队经济学 AP 授课经验超 6 年,5 分学员占比 55% 以上;采用 “概念 - 模型 - 案例” 三阶教学;提供《AP 经济学核心图表速记手册》;建立微宏观知识整合度跟踪表。
原创《AP 经济学模型应用场景指南》;包含 30 套经济政策案例解析;开设 “图表题 3 步得分法” 专项课;课程结束后赠送 1 次经济模型应用评估。
问:AP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哪个更容易拿分
答:微观经济学相对容易,因其知识点集中(市场、价格、企业决策),模型应用场景固定,经系统训练后 5 分率比宏观高 10%-15%。但宏观经济学更依赖逻辑链条(如政策传导机制),适合擅长系统分析的学生,课程会根据学生特点推荐主攻方向。
问:如何提高 AP 经济学图表分析题的正确率
答:关键在 “三步法”:第一步识别图表类型(需求曲线 / AD-AS 模型),第二步标记变量变化(如供给增加导致曲线右移),第三步推导结论(均衡价格下降 / 产出增加)。课程通过 8 周训练,多数学生图表题正确率可从 40% 提升至 75%,核心是建立 “图表 - 模型 - 结论” 的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