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记忆力训练
本课程适合 6-15 岁儿童,针对在记忆时容易出现思路混乱、对多信息记忆感到压力大、记忆后难以形成长期记忆的孩子。无论孩子是小学阶段需要记忆大量基础知识,还是初中阶段需要应对综合性知识体系,都能通过训练掌握系统化记忆方法,提升记忆的持久性和条理性。
课程共 18 周,每周 2 次课,每次课 105 分钟。
第 1-4 周:记忆系统认知,通过信息梳理活动让孩子了解记忆需要建立系统,学习区分信息的主次层级,认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转化规律。
第 5-10 周:系统记忆方法训练,包括模块整合法、线索串联法、框架搭建法等,结合学科知识和生活场景进行练习。
第 11-16 周:多领域记忆应用,针对文言文阅读、物理公式推导、英语长句理解、历史时间线梳理等内容,运用所学方法开展专项训练。
第 17-18 周:长期记忆强化,通过周期性复习规划和综合任务,训练孩子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能力,巩固记忆效果。
系统整合:强调将零散信息整合为系统框架,帮助孩子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降低多信息记忆的压力。
长效导向:注重训练长期记忆的形成方法,通过科学复习规划和记忆强化技巧,延长记忆的保持时间。
学科适配: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设计记忆方案,让记忆方法与学科需求精准匹配,提升学习效率。
记忆系统认知:通过 “信息分类整理”“记忆保持时间测试” 等活动,让孩子明白系统记忆的优势,了解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条件,学会区分信息的核心与次要部分,为系统记忆打下基础。
系统记忆方法训练:模块整合法:教孩子将同类信息整合为一个模块,如把数学中的 “图形面积公式” 整合为一个模块,统一记忆。线索串联法:引导孩子为不同模块设置关联线索,如记忆 “文学常识” 时,用作者生平作为线索串联其作品。框架搭建法:帮助孩子为复杂知识搭建整体框架,如记忆 “生态系统” 时,搭建 “生产者 - 消费者 - 分解者” 的框架结构。
多领域记忆应用:文科领域:用框架搭建法记忆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用线索串联法记忆语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理科领域:通过模块整合法记忆化学元素的性质与用途,用框架搭建法理解数学定理的推导过程。
长期记忆训练:通过 “周期性复习规划”“记忆内容应用实践” 等练习,让孩子掌握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技巧,如根据遗忘规律设置复习节点,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记忆内容加深印象。
系统基础班:每班 12-14 人,适合 6-10 岁儿童,以简单信息的系统整合训练为主,侧重培养系统记忆意识。
系统进阶班:每班 10-12 人,适合 11-15 岁儿童,以复杂信息的系统构建和长期记忆训练为主,侧重学科知识的长效记忆。
系统思维教师团队:教师均具备系统思维训练经验,擅长引导孩子构建知识系统,将复杂内容转化为可记忆的框架结构。
系统记忆工具:配备模块分类卡、线索关联图、框架搭建模板等工具,帮助孩子直观呈现信息的系统结构,强化记忆效果。
复习规划指导:教授科学的复习方法和规划技巧,让孩子掌握自主安排复习的能力,促进长期记忆的形成。
个人记忆系统手册:为每个孩子制作个人记忆系统手册,收录不同学科的系统记忆框架和自己设计的模块整合案例,方便随时查阅复习。
记忆系统挑战赛:定期举办 “记忆系统挑战赛”,设置多信息整合记忆任务,如 “快速梳理历史事件系统框架” 等,激发训练动力。
家庭记忆规划:向家长提供家庭记忆规划指导,如如何帮助孩子制定复习计划,如何在家中引导孩子构建知识系统,巩固长期记忆。
服务保障
系统记忆评估:入学前通过信息整合能力测试、记忆保持时间评估等,了解孩子的系统记忆基础,为分班和训练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月度系统报告:每月向家长提交孩子的系统记忆能力报告,包括信息整合效率、长期记忆保持率等指标,附针对性提升建议。
系统训练包:提供可在家中使用的系统记忆工具和训练任务,如 “家庭知识模块分类游戏”“记忆复习计划表” 等,延伸训练效果。
45 天效果保障:课程开始 45 天内,若孩子的系统记忆能力无明显提升,扣除已上课时费后可退还剩余费用。
课程相关问答
答:不会。系统基础班会从简单的信息分类开始,逐步引导孩子进行模块整合,教师会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调整训练难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逐步掌握系统记忆的基本方法。
答:能。课程会教孩子如何通过日常系统记忆和科学复习形成长期记忆,减少对考前突击的依赖,同时训练孩子将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能力,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减轻考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