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妥善解决两者的衔接问题,对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幼小衔接至关重要!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教育的过程,正处于人类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可见这一转换是孩子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的承上启下环节。因此,对这一过程进行合理、正确的培育,无疑是影响孩子一生(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 特色鲜明:即学即会,保证教学质量,开启孩子大脑潜能,提升学习兴趣。
· 针对性:面向幼儿园大班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提升他们的读、听、看、拼、组、说、写、思考等能力。
· 趣味性:课程形式以游戏化、实操性为主,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科学性:以脑科学为核心,心理学为辅助,借助创新独特的教学具,让孩子掌握科学、先进、轻松的学习方法。
· 系统性:涵盖图像书写、图像组词、图像造句、图像识字、思维导图阅读、图像拼音、图像数学、图像作文、全脑英语,以及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思考习惯的培养等。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学拼音、写字、计算就足够了,实则真正的幼小衔接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能让孩子入学后学习更轻松高效。
知识灌输型的幼小衔接可能适得其反。孩子不适应小学,并非因为没上幼小衔接,而是学前的各种习惯与能力没有养成。相比学科知识灌输,学习能力(专注度、自控力、倾听能力等)、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训练更为重要。
“潜力大的孩子,往往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前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顺其自然” 并非 “放任自流”,“自然” 指的是 “天性”,“顺其自然” 是顺应孩子天性,因 “天性” 进行引导和教育。将 “放任自流” 美化为 “顺其自然”,是对孩子成长的不负责任。
当前存在一种奇怪现象:家长做着老师的事,急于教孩子各种知识,而老师却做着家长的事,教孩子整理抽屉、吃饭等,这是教育的错位。其实优秀的孩子,往往成长于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和亲密的家庭成员关系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 这些家庭在孩子学前教育阶段,更注重亲子阅读、亲近自然、人际交往等,而非盲目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
这个阶段,即便孩子知识储备为零,只要前期养成良好习惯,后续也能跟上进度。许多小学不适应的表现,并非该年龄段的问题,而是前期家庭教育存在疏漏。在幼小阶段,学习能力、生活习惯与兴趣的养成更为重要,这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长的有意识引导。其实,幼小衔接阶段知识点的学习仅占 50%,更多的是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如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倾听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