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909-8252
2025-08-03 15:01:35|已浏览:9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利用表达方法的文体,其核心功能在于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的特征、性质、成因、功能或操作方法。与记叙文的情感渲染、议论文的观点交锋不同,说明文更注重逻辑性与科学性。对于初中生来讲,学会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不仅是应对中考的需求,更是养成理性思维与信息处理本领的重要途径。2025年的中考说明文命题趋势,将继续围绕“信息筛选—逻辑分析—迁移运用”的本领层级展开,考生需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向“主动建构知识”。
命题人常利用“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利用特征有哪些?”等问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核心内容的提炼本领。这类题目看似简单,实则暗藏陷阱——部分学生容易将局部细节(如某一段落提到的次要功能)误认为整体特征,或混淆“说明对象”与“说明背景”。比如,若文本介绍“5G技术的运用场景”,说明对象是“5G技术”,而非“智慧城市”或“远程医疗”等具体运用。
突破这一考点的关键,在于学会“整体扫描+局部聚焦”:先通读全文,圈画首尾段及每段首句中的核心名词(往往是说明对象),再逐段分析作者围绕该对象强调了哪些独特属性(如“5G的低延迟特性”“石墨烯的高强度优点”)。建议用“特征+具体表现”的笔记法整理信息,避免遗漏或重复。
说明文的逻辑性体现在其严密的结构安排上。常见的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如介绍事物发展演变)、空间顺序(如描述建筑布局)、逻辑顺序(如由情况到本质、由主到次)。2025年中考说不定利用“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内容分析”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洞察。
许多学生容易机械记忆三种顺序的定义,却无法结合文本具体判断。实际上,顺序的选择往往与说明对象的特色有关:介绍历史文物多用时间顺序,解说机械构造常用空间顺序,阐释科学原理则倾向逻辑顺序。解题时,可先标注段落大意,再观察段落间的衔接词(如“起初”“另外”“故而”),最后反推作者为何选择这种顺序——比如,按“原理—运用—前景”的逻辑顺序介绍人工智能,能帮助读者逐步建立认知体系。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但命题已从“指出用了什么方法”升级为“分析该方法如何增强说明效果”。比如,“文中将石墨烯的强度与钢铁作比较,有什么作用?”这类题目要求学生不仅识别方法类型,还需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功能。
弄懂说明方法的作用,需回归“说明文的核心是降低认知门槛”这一本质。比如,列数字(如“光速约为每秒30万公里”)能提供精确信息,避免模糊表述;打比方(如“大脑像一台精密的计算机”)可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作比较(如“5G的延迟仅为4G的十分之一”)则利用对照突出差异。建议学生在阅读时,用“方法+内容+效果”的模板分析:如“利用举‘深海鱼适应高压环境’的例子(方法),具体说明了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内容),使观点更具说服力(效果)”。
说明文的语言既要求严谨准确(如使用限定词“利用”“大约”“目前”),又说不定利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增强可读性。命题人常利用“文中‘约’‘说不定’等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或“这段文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等问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功能的敏感度。
分析语言特色时,需区分“科学性文本”与“科普性文本”:前者(如学术论文节选)更强调术语的精确性,后者(如面向大众的解说文章)说不定适当运用修辞。比如,“这种材料的熔点高达3000摄氏度左右”中,“高达”强调数值之高,“左右”则体现测量的不确定性,二者共同保证了表述的科学性。建议学生在答题时,先明确文本类型,再结合具体词语分析其作用——删除限制性词语说不定造成信息失真,而修辞手法的运用则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应对说明文考点,死记硬背答题模板远不如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建议考生在日常训练中做到三点:一是“多问为什么”,读完一段后自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部分信息对说明对象有何意义?”;二是“建立知识联系”,将文本中的科学原理与生活情况关联(如学过“热胀冷缩”后,观察生活中桥梁伸缩缝的设计);三是“模拟命题人视角”,尝试自己为文章设计问题并解答,从而更深入地弄懂命题逻辑。
说明文的本质是“用理性传递知识”,而中考对说明文的考查,本质上是在检验学生是否具备“弄懂复杂信息—梳理逻辑关系—迁移运用知识”的核心素养。当我们不再将说明文视为枯燥的“知识要点集合”,而是看作探索世界的思维工具时,备考过程便会转化为一次思维本领的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