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909-8252
2025-08-17 22:40:21|已浏览:346次
材料作文作为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题型,其核心在于考查学生对给定材料的弄懂、分析与创造性表达本领。与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提供了更开放的思考空间,但也因其隐含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常令学生陷入“审题偏差”或“立意浅显”的困境。许多考生面对材料时,要么过度依赖表面信息造成主题泛化,要么纠结于细节而忽略整体逻辑,最终难以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实际上,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并非玄学,而是需要一套系统的思维方法——它要求我们像解谜一样拆解材料的内在关联,在文字缝隙中捕捉命题者的意图,同时以批判性思维构建独特的观点。本文将利用五个关键技巧,揭示如何从“读懂材料”到“立好意”,最终达成从“完成任务”到“写出高分”的跨越。
材料作文的第一步永远是“通读全文”,但这里的“读”绝非逐字逐句的机械浏览,而是需要调动整体感知本领,把握材料的“核心语境”。比如,若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如“蜗牛背壳爬金字塔”),不能只盯着“蜗牛”的坚韧或“金字塔”的高远,而要思考故事中“渺小个体与宏大目标”“负担与成长”等潜在关联;若材料是几则名言组合(如“苏轼‘博观而约取’”与“鲁迅‘拿来主义’”),需先梳理名言间的逻辑关系——是互补(方法论与实践观)、对立(传统与现代),还是递进(从积累到选择)。常见误区是学生容易被材料中的某个关键词吸引(比如“坚持”“创新”),进而围绕该词展开泛泛而谈,却忽略了材料整体的指向性。就像面对一幅拼图,若只盯着某一块的颜色而忽视整体图案,最终拼出的只能是支离破碎的局部。
优质材料的魅力往往在于其内在矛盾性——表面看似和谐的叙述中,隐藏着对立的观点、冲突的选择或悖论式的情境。比如,某年真题材料描述一位老匠人拒绝机械化生产,坚持手工打磨器具,而市场反馈却是“手工品价格高昂却销量平平”。这里就具备双重矛盾:传统技艺的价值与现代效率需求的冲突,还有“坚守初心”与“适应现实”的平衡难题。抓住这类矛盾,就等于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可以从“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需要融合创新”切入,或探讨“坚守的意义是否必须以牺牲生存为代价”。矛盾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迫使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进入更复杂的辩证思考。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言:“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材料中的矛盾点正是命题者希望考生深入挖掘的“思维富矿”。
许多材料会呈现具体的生活情况(如“年轻人热衷短视频而忽视阅读”“城市绿化带被宠物粪便污染”),但若仅停留在情况描述层面,立意必然流于肤浅。高分文章的关键在于透过情况追问“为什么”——即挖掘情况背后的本质问题。比如,针对“短视频冲击阅读”的材料,表面看是娱乐方法的变化,本质说不定是注意力经济的崛起、碎片化时间的借助困境,或是深度思考本领的退化;针对“绿化带污染”的材料,表面是宠物主人的公德缺失,本质说不定涉及城市管理的人性化设计不足、公共意识教育的缺位。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材料作文的高分答卷,往往属于那些能从具体事件中抽象出普遍规律、从偶然情况中提炼必然逻辑的考生。这种“溯源本质”的本领,需要日常积累中对社会议题的敏感,更需要训练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
面对同一则材料,不同立场的人说不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是材料作文最具开放性的体现,也是考生容易忽略的提分点。比如,某材料讲述一位家长为孩子报多个兴趣班造成孩子压力过大,若仅从“家长过度焦虑”的角度批判,虽合理却缺乏新意;若换位思考,或许能发现家长背后“望子成龙”的期待、“社会竞争压力”的无奈;再深入地,还可以讨论“兴趣班本身是否被异化为功利工具”“孩子的真实需求如何被听见”等多元视角。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材料作文的立意深度,往往取决于我们能否跳出“自我中心”的局限,尝试站在材料中不同角色的立场(如当事人、旁观者、对立面),甚至引入更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视角。这种多元视角的碰撞,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层次,更能展现考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包容性。
不管材料多么宏大或抽象,最终都需要回归到“人”的层面——由于作文的本质是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高分立意往往能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自然联结个人经验、时代背景或普世价值。比如,若材料讨论“科技发展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可以联系自己“线上聊天取代面对面交流”的切身感受,进而探讨“技术如何既能提高效率又不冷漠疏离”;若材料聚焦“环保行动”,可以结合“社区垃圾分类推行中的困难”,思考“个体微小努力与集体责任的关系”。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好的材料作文不应止步于“解读材料”,而要利用材料的镜子,照见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自我的弄懂。这种“关联自我”的升华,能让文章从“就事论事”跃升为“以小见大”,最终达成思想深度与情感共鸣的双重提高。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本质上是一场思维的训练——它要求我们既要有“显微镜”般的细节观察本领,又要有“望远镜”般的宏观洞察视野;既要尊重材料的客观性,又要发挥主观的创造性。这五个技巧并非割裂的步骤,而是相互渗透的思维整体:整体感知为挖掘矛盾奠定基础,溯源本质需要多元视角的辅助,而关联自我则是所有思考的最终落点。当我们不再把材料作文视为“应试任务”,而是当作锻炼思维、表达思想的契机时,那些曾经令人头疼的材料,终将成为启发我们成长的智慧之源。正如一位语文教育家所说:“写作本领的本质,是一个人思维本领的显影。”学会审题立意的技巧,不仅是为的是拿到高分,更是为的是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温暖表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