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网合作机构 > 学校机构 > 爱学教育欢迎您!

咨询热线 400-909-8252

26年考研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及教学应用

发布时间:2025-07-24 20:42:51

那些课堂上“卡壳”的瞬间,藏着教育心理学的密码

上周听一位中学老师吐槽:“明明讲了三遍的公式,学生做题还是错;小组讨论时总有人低头玩手机;布置的拓展作业,交上来的答案千篇一律……”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其实,这些“教学卡壳”的瞬间,正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起点——它不是课本上冰冷的名词解释,而是藏在学生眼神里的小情绪、藏在作业本上的小错误、藏在课堂互动中的小矛盾背后的规律。

今年考研教育学大纲里,教育心理学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我想先抛开“考点清单”,聊聊它的本质:这是一门“懂学生”的学问。当我们在考场上默写“自我决定理论”“最近发展区”时,更要思考:这些理论如何帮我读懂学生的一个哈欠、一次沉默、一道错题?

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堂生存指南

记得有位新手老师问:“为什么我用了小红花奖励,学生上课还是不积极?”这就要回到行为主义的核心——强化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告诉我们:强化要及时、具体、与目标行为直接有关。那位老师的“小红花”说不定的问题在于:只在作业全对时发,却忽略了课堂参与的过程性表现;或者发了之后没说清“为什么奖励”,学生只当是“任务”。正确的做法是:当学生主动举手发言时,立刻说“我看到你认真思考后举起了手,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值得大家学习”,并当场贴一朵小红花在“进步墙”上——具体行为+正向反馈+可视化激励,效果会翻倍。

但教育心理学远不止“胡萝卜加大棒”。认知主义的“组块化学习”理论提醒我们: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大约7±2个组块),所以知识要点要“拆碎重组”。比如教“光合作用”,别一股脑灌输“光反应+暗反应”,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绿萝在不同光照下的状态(感知),再用动画演示叶绿体的结构(直观),最后用表格对照两个阶段的原料产物(结构化)。这样学生不是“硬塞”知识,而是自己“拼”出了知识框架。

更值得关注的是建构主义——它颠覆了“教师是知识灌输者”的传统认知。我曾观察过一节初中物理课:老师没直接讲“浮力原理”,而是让学生用不同材料(木片、铁钉、塑料瓶)做“沉浮实验”,记录数据后分组讨论“为什么有的物体浮,有的沉”。学生们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自己总结出“重量与体积的关系”。这正是建构主义的精髓:学生在“做中学”“疑中学”,知识不是被“给”的,而是被“建构”的。考研中常考的“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本质上都是建构主义的运用。

“我不想学”背后:动机激发的底层逻辑

“老师,我学这个有什么用?”这是课堂里最扎心的问题,也暴露了学习动机的核心矛盾——学生需要“意义感”。自我决定理论(SDT)把动机分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其中内部动机(由于兴趣、成就感而学)才是最持久的。但现实中,我们常陷入“外部动机陷阱”:用“考高分就奖励旅游”刺激学习,用“不完成作业就请家长”制造压力。短期说不定有效,但长期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动力。

那怎么激发内部动机?试试“任务设计三步法”:第一步,给学生“选择权”——比如布置作文时,让A组写议论文,B组写记叙文,C组写调查报告;第二步,设置“跳一跳够得到”的挑战——数学题别总出“送分题”,也不要突然扔“奥赛题”,而是根据学生最近的水平,设计“稍微努力就能解决”的任务;第三步,提供“即时反馈”——不是简单的“对”或“错”,而是“你这篇议论文的论点很明确,但第二个论据和论点的关联可以再紧密些,试试补充一个具体案例”。去年带实习老师时,有位学生原本数学不及格,由于老师每次批改作业都用便签纸写具体的改进建议,三个月后他的成绩提到了80分——这就是“被看见”的力量。

还有个常被忽视的点:归属感。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是在社会互动中发生的。那些总爱“接话”“捣乱”的学生,说不定只是想证明“我在群体里很重要”。有位班主任的做法很聪明:让这类学生成为“纪律监督员”“活动策划小助手”,把他们的“破坏性能量”转化为“建设性能量”。当学生在集体中获得认同,学习动机自然会被激活。

给备考者的建议:把考点变成“教学工具箱”

现在回到考研本身:教育心理学的考点该怎么背?我的经验是“用教学场景当记忆锚点”。比如背“最近发展区”,别只记“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的差距”,而是想象:你带的学生现在只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实际水平),但在你的引导下,他能跟着步骤解二元一次方程(潜在水平),这就是最近发展区。背“学习迁移”时,想想:为什么学了英语语法,写中文作文反而总出错?这说不定是“负迁移”,需要在教学中设计“对照练习”,帮学生区分两种语言的语法差异。

另外,别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很多同学备考时沉迷“背名词解释”,但真正的高分答案往往是“理论+案例”的结合。比如考“学习动机”,可以写:“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教师应减少外部控制(如‘必须听’),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如‘选读哪篇课文’)和胜任体验(如‘完成小任务获得成就感’)。比如,某初中语文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乡土中国》的阅读主题,利用小组汇报展示成果,显著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内驱力。”这样的答案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支撑,阅卷老师看了会觉得“这个学生确实懂了”。

最后想说:教育心理学不是“应试工具”,而是一把“弄懂学生的钥匙”。当我们站在考场上回忆“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时,不妨想想:这些理论如何帮我成为更懂学生的老师?或许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听懂了,还想继续学”时,就是对教育心理学最好的致敬。


尊重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https://www.aixue365.com/school-39/document-id-3114.html,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