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网合作机构 > 学校机构 > 爱学教育欢迎您!

咨询热线 400-909-8252

26年考研教育硕士:教学实践能力考查与备考策略

发布时间:2025-07-23 11:47:34

26年考研教育硕士:教学实践本领考查,到底在考什么?

最近和几位备考教育硕士的同学聊天,发现大家最焦虑的不是教育学原理背不熟,而是“教学实践本领”这部分——明明看了不少教案模板,模拟试讲时还是卡壳;知道要分析学情,可具体怎么把“小学生注意力分散”写成可操作的教学环节?

其实,教学实践本领考查从来不是“临时抱佛脚”的模板堆砌,它本质上是在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准教师”的核心素养。26年考研大纲里,这部分的要求更明确了:从“能否设计一堂课”升级为“能否在真实课堂中解决突发问题”“能否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行为”。换句话说,考官想看的,是你有没有“把理论变成课堂”的底层本领。

举个例子,去年某师范院校的复试题目是“给三年级学生设计一节《秋天的颜色》语文课”,高分答案里没有花哨的T动画,而是藏着三个小心机:用“捡落叶”的课前游戏调动感官(符合儿童具象思维),在弄懂“五彩缤纷”时追问“除了课文里的颜色,你还见过秋天的什么颜色?”(引导发散思维),最后留作业让用落叶做书签并写一句话(读写结合)。这些细节,恰恰是“教学实践本领”的具象化体现。

你以为的“准备实践本领”,说不定都是“伪准备”

经常听到考生说:“我练了20篇教案,应该够了吧?”“我看了10节名师课,试讲肯定没问题。”但实际模拟时,问题往往出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写教案,有人直接套“导入-初读-精读-拓展”的模板,却忽略了“导入环节是否和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匹配”——如果这节课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导入却用了10分钟讲秋天景物,看似热闹,实则偏离重点。再比如试讲,有人把重点放在“背台词”上,一旦考官追问“如果学生说‘秋天只有黄色’,你怎么回应?”,立刻大脑空白——由于平时练习时,只练了“正常流程”,没练过“生成性问题”。

更常见的是“重技能轻理论”。有位跨考生跟我吐槽:“我模仿名师课设计了小组讨论,但考官问我‘为什么选这个讨论问题’,我只能说‘觉得有意思’,结果被扣了分。”其实,正确的回答应该是:“这个问题指向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感受自然之美’,开放式的提问能让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都参与进来,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创造力。”

这说明,教学实践本领的核心,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你不仅要会“做”,还要能“说清为什么这样做”。

从“手忙脚乱”到“从容应对”:我的备考闭环策略

去年带过一个二战考生,第一次复试被刷就是由于“实践环节太生硬”。二战时,我们调整了备考策略,总结出一套“输入-练习-反馈”的闭环方法,最终她成功上岸。具体怎么做?分三步:

第一步:输入——建立“实践案例库”
别再盲目刷教案,先把近10年的中考/小学语文、数学优质课例(推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找出来,用“三栏笔记法”整理:左边是课堂实录片段,中间是教师的设计意图(比如“为什么用角色扮演?”),右边是对应的教育理论(比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主动参与”)。坚持1个月,你会发现“设计课堂活动”不再是凭感觉,而是有理论支撑的“刻意为之”。

第二步:练习——从“模拟”到“实战”
别只练“完整教案”,重点练“切片训练”:比如单独练“导入环节”(3分钟内用一个问题激发兴趣)、“提问技巧”(设计3个层次的问题:记忆-弄懂-运用)、“课堂反馈”(学生答错时,如何用“追问法”引导自己纠错)。每周用手机录2次微格课,重点看:语气是否亲切(避免照本宣科)、板书是否清晰(重点信息是否突出)、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导入不超过5分钟,精读占2/3)。录完后反复看,直到自己都觉得“像真老师在上课”。

第三步:反馈——找“懂行的人”挑刺
自己练100遍,不如高手点1遍。找在职教师、读研的学长学姐,或者参加机构的模拟面试,重点问三个问题:“你的讲课要达到的目的是否符合课标?”“如果学生课堂纪律乱,你会怎么处理?”“这节课的亮点和不足分别是什么?”我带的学生里,有个跨考生第一次模拟时,试讲全程低头看教案,被指出“缺乏师生互动”;第二次调整后,加入了“走到学生中间提问”“用眼神鼓励发言”等细节,考官评价明显提高。

跨考生/在职考生:你的“缺点”其实是“优点”

很多跨考生担心“没有教学经验”会被歧视,但在我看来,这反而是“弯道超车”的机会——由于你们更擅长用“局外人”的视角观察课堂。去年有个跨考的小学教育硕士,本科是小学语文老师,她把“辅导机构带小学生的经验”写进备考笔记:比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只有15分钟,所以每10分钟就要设计一个‘小任务’(读句子、画词语)”;“表扬学生时,要说具体行为(‘你读‘金灿灿’时声音很响亮,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而不是空说‘你真棒’”。这些“实战经验”,让她的试讲比很多应届生更接地气。

在职考生时间紧张,建议用“碎片时间+集中突破”法:通勤时听名师课例音频(推荐“一课研究”公众号),午休时用思维导图整理课例框架,晚上抽30分钟练“片段试讲”(比如只练“小组合作环节”的组织话术)。去年有个在职考生,用“上班路上观察学生”代替“实习”——坐公交时留意小学生怎么和同伴交流,写教案时就把“小组讨论时的分工技巧”(比如“一人记录,一人汇报”)加进去,结果复试时被考官夸“观察细致,符合儿童心理”。

最后想说:教学实践本领,是“练”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

记得有位导师说过:“教育硕士的‘实践本领’,本质上是‘教育者的敏感度’——能敏锐捕捉学生的需求,能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能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成长’。”

备考路上,你说不定会由于“试讲卡壳”沮丧,会由于“教案被批”怀疑自己,但请相信:每一次练习都是在积累“教育者的直觉”,每一次反馈都是在打磨“准教师的底色”。26年考研的战场,拼的从来不是“谁背得多”,而是“谁能把理论变成课堂里的光”。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从今天开始,把自己当成“准老师”——备课时刻意想“学生说不定的反应”,评课时主动学“别人的设计思路”,试讲时大胆练“课堂的临场应变”。当你不再把“教学实践”当任务,而是当成“和未来的学生对话”,上岸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尊重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https://www.aixue365.com/school-39/document-id-3048.html,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