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爱学网!

全国切换城市

咨询热线 400-909-8252

位置:爱学网 > 新闻资讯 > 教育新闻 > 教育要闻 >  后汉书有哪些名言名句?这些经典语录值得收藏!

后汉书有哪些名言名句?这些经典语录值得收藏!

来源:

2025-08-04 17:50:34|已浏览:19次

引言:历史长河中的智慧回响

东汉班固所著的《后汉书》,作为"前四史"之一,不仅是纪传体断代史的典范,更是一部凝结着东汉士人精神内核的思想宝库。当我们穿越近两千年时空重新翻阅这部典籍时,那些散落在列传、论赞中的警句箴言,依然闪烁着穿透时代的光芒。这些文字既非刻板的道德训诫,亦非空泛的玄学思辨,而是东汉士大夫在动荡时局中淬炼出的生存智慧与精神追求。

士节与风骨:知识分子的立身之本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列女传》),这句源自《后汉书》的典故至今仍被用以诠释知识分子的尊严底线。在桓帝、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中,范滂等士人面对阉党迫害时"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的气概,恰是这种精神传统的生动写照。书中记载的杨震"四知拒金"(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典故,将外在的廉洁要求内化为道德自觉,这种自律精神对当代知识分子应对学术腐败、权力寻租等困境仍具启示意义。

治乱之辩:历史周期率的早期思考

范晔在《皇后纪论》中感叹"自古虽主幼时艰,王家多衅",揭示了东汉外戚专权的制度性缺陷。这种对历史规律的观察比黄炎培与毛泽东论及"历史周期率"早近两千年。书中利用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的兴衰,暗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哲理;而第五伦"以苟得为耻,以爱民为务"的为政理念,则展现了儒家民本思想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转化。这些思考对于现代社会治理中如何平衡权力制衡与民生保障具备镜鉴价值。

处世哲学:乱世中的生存智慧

当乱世成为常态,东汉士人发展出独特的生存辩证法。"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桓谭冯衍列传》),这种看似矛盾的智慧实则揭示了人际关系的本质。王充在《论衡》中虽未直接载入《后汉书》,但其"疾虚妄"的精神利用范晔的笔触得以拓展——书中记载的樊英"不为五斗米折腰"却又能"从容避祸"的选择,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坚持原则与保全性命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智慧对当代人在职场竞争与道德坚守间的困境颇具启发。

学习之道:知识传承的永恒命题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儒林传论》),这句被后世广为引用的论断道破了知识的价值本质。书中记载的张衡"约己博艺,无坚不钻"的治学态度,还有班昭续写《汉书》的学术传承,共同构建起东汉士人的知识谱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论述强调"学以致用"的实践品格——崔寔在《政论》中提出的"重赏深罚以御之"虽具法家色彩,但其根本仍立足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切观照。这种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对当前学术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具备警示意义。

超越时代的现代性启示

当我们剥离《后汉书》的历史外衣,其核心精神呈现出惊人的现代性。从王符"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的社会契约思想,到荀悦"天下国家一体也"的整体治理观,这些论述都触及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基本命题。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书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循吏传》)的规则意识,"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独行列传》)的道德勇气,依然为现代人提供着精神坐标。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正是经典文本永恒魅力的根源。

最后说一句:在历史镜鉴中寻找当下答案

《后汉书》中的智慧从来不是静态的教条,而是动态的思想资源。当我们面对"内卷"困境时,不妨重温"无用之用"的玄儒辩论;在遭遇道德抉择时,可参照"见利思义"的士人准则;思考社会治理时,更能从"宽严相济"的施政经验中获得启发。这些镌刻在竹简帛书上的思想印记,恰似暗夜中的星辰,既照亮了来时的道路,也指引着未来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阅读《后汉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生存境遇的深度叩问。


尊重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https://www.aixue365.com/news-id-2131.html,违者必究!
在线报名: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