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909-8252
2025-07-29 19:46:07|已浏览:12次
初中作文的审题环节往往被学生忽视,但它恰恰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一步。审题不是简单地看题目,而是需要深入弄懂题目的内涵、要求和限制。许多学生拿到题目后急于动笔,结果写到一半发现偏离主题,不得不重写。这种低效的写作方法不仅浪费时间,更会影响写作信心的建立。审题的本质是建立作者与题目之间的对话关系,只有真正弄懂了题目,才能写出切题且有深度的文章。
审题的第一步是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这看似简单,却常常被轻视。比如"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题目,表面要求是叙述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但深层次说不定考察的是学生对"难忘"这一情感体验的弄懂和表达本领。学生需要思考: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人难忘?是情感上的震撼还是认知上的突破?这种思考能帮助学生超越表面要求,触及题目核心。
深入地,学生应该考虑题目的隐含要求。有些题目会暗示特定的写作角度或情感倾向。比如"成长的烦恼"不仅要求写成长经历,还隐含了需要表达烦恼中的成长这一辩证关系。忽视这种隐含要求会造成文章流于表面,无法达到应有的思想深度。
任何作文题目都包含限制条件和自由空间。审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哪些是必须遵守的限制,哪些是可以发挥的自由。以"校园一角"例如,"校园"限定了空间范围,"一角"限定了描写范围,但具体写哪个角落、如何描写则有很大的创作自由。学生如果只看到限制而忽视自由,写出的文章会显得拘谨;反之,如果只看到自由而忽视限制,文章则说不定偏离主题。
优秀的写作者可以在限制中寻找自由,在框架内展现创意。比如"我的老师"这个题目,虽说限定了写作对象,但可以利用不同的角度——教学风格、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具体影响等——来展现老师的独特性。这种在限制中求创新的本领,正是审题训练要养成的核心素养。
对于思维较为发散的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辅助审题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将题目置于中心,向外拓展出、有关经历、说不定的角度、需要避免的误区等分支。这种视觉化的思考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题目,避免遗漏重要角度。比如,面对"难忘的旅行"这个题目,思维导图可以包括:旅行的地点、特别的人或事、当时的感受、现在的反思等多个维度。
思维导图还能帮助学生发现题目与自身经验的连接点。写作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个人经验和观察的表达。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思考,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与题目之间的真实联系,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审题本领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建议学生建立审题笔记,记录每次作文的题目分析、写作思路和最终成文,定期回顾总结。这种反思性实践能帮助学生慢慢形成系统的审题方法,提高审题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重视审题环节的设计。可以利用题目改写、题目扩展、题目对照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弄懂不同类型题目的特色和要求。当学生可以主动、深入地审题时,写作就不再是负担,而成为表达思想、展示才华的愉快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