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3 16:40:18 人气:20
高考材料作文的核心在于对给定材料的深入弄懂。材料往往是一个故事、一段论述、一组数据或一种情况,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某种价值观、社会问题或人生哲理。许多考生在写作时急于下笔,却忽略了“读懂材料”这一关键步骤。比如,一则对于“老匠人坚守传统工艺”的材料,表面在讲技艺传承,深层说不定探讨“创新与守旧”“工匠精神的价值”等主题。若仅停留在“传统很重要”的表层解读,文章易流于空泛。
弄懂材料需分两步走:起初是“提取关键信息”,圈画材料中的核心人物、事件、对话或转折点;接着是“挖掘隐含意义”,思考材料为何被选为作文题——它试图引导考生关注什么社会情况?反映何种价值冲突?比如,若材料对照了“年轻人热衷短视频”与“老年人坚持读书”,其矛盾点说不定指向“浅阅读与深思考”“时代节奏与个人沉淀”的关系。只有穿透表象,才能找到真正值得论述的切入点。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立意深刻”是区分一类文与二类文的关键。所谓“立意”,即你对材料主题的独特见解。许多考生追求“立意正确”(如“诚信是美德”“奋斗成就未来”),却因观点过于常见而难以出彩。真正的高分立意,需要在“正确”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要么挖掘鲜少被讨论的角度,要么对常规观点开展辩证反思。
比如,针对“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材料,多数人会写“技术进步需与人文关怀平衡”,而更深刻的立意说不定是:“与其担忧被取代,不如思考人类独有的‘非效率价值’(如情感联结、创造性灵感)如何在新环境中凸显”。再如,若材料讲述“名校毕业生返乡种地”,除了“职业平等”“青年担当”外,还可探讨:“‘成功’的定义是否被单一的社会标准绑架?个体选择如何与社会期待和解?”立意的深度,往往取决于你能否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框架,看到问题的多面性。
清晰的论证是连接立意与读者的桥梁。高考作文中,常见的论证误区有两种:一是“观点+例子”的简单堆砌(如写“坚持重要”,列举爱迪生发明电灯、司马迁写《史记》后直接下结论),缺乏对例子的分析;二是“脱离材料”的过度拓展(如材料讲“团队合作”,却大谈“个人英雄主义的意义”)。有效的论证需要做到“紧扣材料”“逻辑递进”“论据与观点匹配”。
具体来讲,可采用“分论点拆解法”:将中心论点分解为2-3个递进或并列的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均以材料为起点展开。比如,材料讨论“规则与变通”,中心论点为“平衡规则与灵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分论点可设为:“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引用交通法规、法律条文说明);但绝对化的规则说不定扼杀创新(举例‘某企业因僵化流程错失市场机遇’);真正的智慧在于根据情境动态调整(结合材料中‘主人公在遵守大原则下灵活处理细节’的情节分析)”。另外,论据的选择需注意“新鲜度”——与其反复用屈原、司马迁,不如引用近年科技伦理争议、青年亚文化情况等贴近时代的案例,让论证更具现实针对性。
许多考生迷信“开头-三个分论点-结尾”的固定模板,造成文章结构僵硬。实际上,高分作文的结构更注重“内在逻辑的连贯性”与“读者阅读的流畅感”。比如,可以采用“问题链式结构”:开篇由材料引出一个现实困惑(如“为什么许多人懂道理却做不好选择?”),随后逐层剖析原因(认知偏差、环境压力、短期利益诱惑),最后给出解决方案(回归材料中的“平衡智慧”);也可以用“对照映照结构”:先呈现材料中两种对立做法(如“保守派坚守旧制”与“改革派力推创新”),分析各自的利弊,再升华到“两者互补”的更高层次。
不管选择何种结构,关键是要有“过渡句”引导思路。比如,在分论点切换时用“不过,仅有XX是不够的,还需考虑YY”;在举例后用“这个案例启示我们……”衔接分析;结尾处用“回到最初的材料,我们会发现……”呼应开头。这样的设计能让文章如溪流般自然推进,而非段落间的生硬拼接。
高考作文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得分”,更是利用文字传递思想、引发共情。一篇能得高分的作文,往往在理性论证之外,还包含对“人性温度”的关照。比如,写“亲情陪伴”,若仅强调“父母应多花时间陪孩子”,会显得空洞;但如果描述一个“外卖员父亲在送餐间隙给孩子录制睡前故事”的真实细节,或引用心理学研究中“儿童对碎片化陪伴的情感需求”,文字便会因具体而生动。与之相同,讨论“社会焦虑”,与其泛泛批评“内卷”,不如聚焦一个普通人的困境(如“备考研究生三年未上岸的迷茫”),再引出对“成功定义多元化”的思考——这种从个体到群体的视角转换,更容易让读者代入自身经历。
要写出有共鸣的文章,需学会“具体化表达”:用细节代替概括(如“母亲的白发”比“母亲老了”更有画面感),用对话还原场景(如引用材料中人物的原话增强真实感),甚至适当融入自己的思考过程(如“我曾认为……后来发现……”)。当文字不再是冷冰冰的道理堆砌,而是带着对生活的观察与对人性的弄懂时,它自然能打动阅卷者的心。
高考材料作文的本质,是一场思维本领的较量——它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从“弄懂”到“思考”再到“表达”的完整闭环。学会上述技巧并非为的是套用公式,而是养成一种“透过情况看本质”的思维习惯:学会追问“为什么”,敢于挑战“常识”,并用人文的温度软化理性的锋芒。当这些本领内化为你的思维方法时,不仅作文能得高分,更能让你在未来面对复杂世界时,拥有更清醒的判断与更温暖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