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26年考研英语翻译:词性转换与语句通顺技巧
每年考研英语阅卷结束后,总会有考生疑惑:“我明明背了5500大纲词汇,长难句也能拆分清楚,怎么翻译题还是卡在6分上下?”仔细看他们的译文,要么是“名词堆砌”像机器人说话,要么是“欧化中文”让人读着别扭——问题的核心,往往出在“词性转换”和“语句通顺”这两个看似基础,实则暗藏玄机的技巧上。
作为深耕考研英语辅导12年的老师,我带过的学生里,有位二战考生小周的变化特别典型。去年他的翻译题平均得分5.8,今年模考提到了7.5。问及经验,他总结:“以前总觉得翻译要‘忠实原文’,结果把每个词都按原顺序堆出来;现在明白,翻译是‘再创作’,得让中文读者读着舒服,同时不丢原文意思。”这话说到了点子上——考研翻译不是“英译中”的机械转换,而是用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语言,准确传递原文信息。
先看一道2023年考研英语(一)翻译真题:“The idea that plants have some degree of consciousness first took roo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hen botanists began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lants.” 这句话里的“took root”是“生根”的意思,但直译“这个观点起初在20世纪初生根”不难看出生硬。正确译法应该是“这一观点最早在20世纪初萌芽”,这里把名词短语“took root”转换为动词“萌芽”,更符合中文动态表达的习惯。
为什么必须转换词性?由于英语和中文的语法逻辑差异太大。英语是“静态语言”,喜欢用名词、介词结构表达动作(比如“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中文是“动态语言”,更倾向用动词直接描述(比如“实施计划”)。如果强行保留英文的名词性结构,中文就会变成“计划的实施”,虽说没错,但不够简洁自然。
常见需要转换的词性有哪些?我整理了近10年真题,发现这三类最频繁:
1. 名词→动词:比如“the development of AI”翻译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没问题,但“the rise of digital tools”更自然的译法是“数字工具的兴起”(“rise”从名词转成动词“兴起”);
2. 形容词→副词:比如“rapidly changing world”直译“快速变化的世界”可以,但如果前面有动词,比如“adapt to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就需要调整为“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rapidly”从副词修饰形容词,转为修饰动词“适应”);
3. 介词→动词:比如“based on the data”翻译为“根据数据”比“在数据的基础上”更简洁,“based”从介词转成动词“根据”。
不过要注意,词性转换不是“想改就改”,必须遵循“信达雅”原则。比如“a key factor”翻译成“一个关键要素”(名词保留)没问题,但如果上下文是“this is key”,就必须转成动词“这是关键”。核心判断标准是:转换后是否让中文更流畅,是否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很多考生做完翻译题,自我感觉“每个词都翻译对了”,但老师一看就皱眉:“这译文怎么一股翻译腔?”所谓“翻译腔”,就是机械照搬英文的语序和结构,造成中文读起来别扭。比如2022年真题中的句子:“What’s more, both boys and girls who displayed self-control were more likely to get a university degree and to be employed at age 32.” 直译说不定是“另外,表现出自我控制的男孩和女孩更有说不定获得大学学位,并且在32岁时被雇佣。”但更通顺的译法是“另外,那些表现出自控力的男孩和女孩,更说不定获得大学学位,且在32岁时已有工作。”这里做了三处调整:把“who displayed self-control”提前作定语,避免头重脚轻;把“to be employed”转为主动“已有工作”(中文很少用被动“被雇佣”描述状态);用“且”连接两个结果,更符合中文并列逻辑。
如何让语句更通顺?关键是“拆长句、理逻辑、调语序”。确切地说:
1. 拆长句:英文多用复合句,中文适合短句。比如“Studies of both animals and humans have shown that sex hormones somehow affect the stress response, causing females under stress to produce more of the trigger chemicals than do male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可以拆成:“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表明,性激素会以某种方法影响应激反应,造成处于压力中的女性比处于相同条件下的男性分泌更多触发压力的化学物质。”
2. 理逻辑:英文靠连接词(如however, therefore)显逻辑,中文靠语义本身。比如“Not only do these findings challenge traditional assumptions about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 but they also suggest new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翻译时不需要“不仅...而且”,直接说“这些发现不仅挑战了对于情绪性别差异的传统假设,还为研究指明了新方向”更自然。
3. 调语序:英文“重心在后”,中文“重心在前”。比如“ It is only in recent years that we have begun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human brain.” 强调“近年”,所以翻译为“直到近年来,我们才开始弄懂人类大脑的复杂性”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这里有个小技巧:翻译完成后,不妨把译文读出声。如果读起来磕磕绊绊,或者需要刻意停顿才能弄懂,那一定是哪里不通顺。这时候可以尝试调整句子的主谓宾顺序,或者把长定语拆成短句,往往能解决问题。
说了这么多技巧,最后还是要落到“练习”上。很多考生看了很多技巧,一做题还是错,就是由于缺乏针对性训练。分享3个我带学生常用的方法:
1. 真题精翻+对照:找近10年的翻译真题,先自己翻译,再对照参考译文,重点标记词性转换的地方(比如哪里名词动了,哪里形容词改副词了),还有语句调整的位置(比如长句拆分、被动转主动)。坚持做3遍,你会明显感觉到“语感”在提高。
2. 中文复述训练:每天选100词的英文段落(比如《经济学人》短篇),先读懂意思,再用中文口头复述。注意复述时不看原文,尽量用自己的话表达。这个方法能强制你转换思维,从“英语式表达”转向“中文式表达”。
3. 错题归因分析:每次翻译错了,不要只改答案,要分析错误类型:是词性转换没处理好?还是逻辑衔接断了?或者是某个弄懂偏差?比如“address”在考研中常考“处理/解决”(动词),但很多考生还停留在“地址”(名词)的意思,这种高频易错词需要单独整理。
记得有位学生曾问我:“翻译到底有没有‘捷径’?”我的回答是:“没有捷径,但有规律。”词性转换和语句通顺,就是翻译中最核心的两个规律。学会它们,你就能从“翻译机器”变成“语言转换者”,让译文既准确又流畅。
最后想对正在备考的同学说:翻译不是“玄学”,而是“慢功夫”。你现在多花1小时分析一句真题,考场上就能少1分的遗憾。坚持下去,你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看到英文句子时,中文译文已经“自然地从笔尖流出来”了——这就是翻译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