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26年考研金融:金融科技对考研内容的影响
她摊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货币银行学、公司金融的经典理论——从IS-LM模型到CAM,从久期缺口到有效市场假说。这些都是传统金融考研的“老面孔”,但最近三年她做了近20所高校的专业课真题,发现一个明显变化:题目里的“科技感”愈发浓。
比如2024年某985高校的论述题:“结合区块链技术,分析数字人民币对中小银行负债端的影响机制”;2023年另一所高校的计算题:“用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某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概率分布”;甚至基础题里都开始出现“智能投顾的底层算法逻辑”“大数据征信与传统征信的区别”这类问题。
这让我想起2015年前后互联网金融刚兴起时,考研大纲里突然多了“金融互联网化”的考点;2020年数字货币试点后,“央行数字货币(DC/E)”几乎成了必考专题。金融科技的浪潮,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考研金融的内容版图。26年考研的同学,如果还只盯着米什金、罗斯的那几本经典教材,说不定会错过关键分数。
先别急着慌,我们得先搞清楚:金融科技到底在考什么?不是让你背“区块链”“元宇宙”这些热词,而是用金融逻辑解构技术运用,用技术视角深化金融分析。
举个例子,2023年清华大学五道口的复试真题:“DeFi(去中心化金融)与传统金融中介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种区别会如何影响货币创造机制?”这里表面考DeFi,背后其实是货币银行学的核心问题——信用中介、流动性创造、监管套利。你要是只知道“DeFi是根据区块链的去中介化金融”,却说不出它如何绕过传统银行的准备金制度,那答案就缺了半壁江山。
再看计算题的变化。以前考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M),给你几个收益率数据套公式就行;现在说不定给你一组加密货币的历史价格,要求用GARCH模型分析波动率聚类情况,再结合行为金融学解释“加密货币暴涨暴跌的羊群效应”。这不是刁难,而是金融科技时代,金融机构真实需要的本领——用量化工具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复杂问题。
我带的一个二战学生去年就吃了这个亏。他背熟了所有经典模型,却在“用机器学习预测信用违约”的题目上卡了壳。后来复盘才发现,他把机器学习当成了“黑箱工具”,却没弄懂金融风控的核心是“违约概率估计”,机器学习只是提高了这个估计的精度。考研考的不是你会用多少技术,而是你能否用金融思维驾驭技术。
我常跟学生说:“以前考研金融像‘文科考试’,现在更像‘文理交叉的理科考试’。”这种变化,本质上是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映射。
传统金融考研侧重“知识积累”——你记住了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就能答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问题;但现在,行业需要的是“问题解决者”:面对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如何设计银行的客户留存策略?面对大数据杀熟,监管部门该用什么指标衡量“价格歧视”的合理性?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需要你把消费者行为学、产业经济学、数据隐私法、金融监管政策串起来分析。
我翻了翻2024年各高校的专业课大纲,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趋势:“金融科技”不再是单独章节,而是渗透到每一个传统模块里。比如货币银行学里,原来的“支付清算系统”变成了“数字支付与跨境清算的技术架构”;公司金融里,“融资方法”增加了“SAC上市、STO(证券型通证发行)等新型融资工具”;投资学里,“资产定价”开始涉及“加密货币、NFT等另类资产的估值模型”。
这种变化意味着,你不能再按“老地图”找“新宝藏”。以前复习时,你说不定只关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在得追问:“在大数据和AI驱动的宏观审慎框架下,这个传导机制会有哪些新特征?”以前背“有效市场假说”,现在要思考:“高频交易和量化算法的普及,会让市场更接近‘强式有效’还是催生新的‘市场异象’?”
说了这么多变化,到底该怎么应对?别急,我总结了三个实操性很强的策略,亲测能帮学生少走弯路。
第一,补“技术底层逻辑”,但不用当程序员。 你不需要精通ython或TensorFlow,但要弄懂技术的“金融价值”。比如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为什么能降低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AI的“机器学习”模型,为什么在信用评分中比传统统计方法更有效?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金融科技原理》《金融数据挖掘》这类教材里,也藏在你刷的财经新闻里——多关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蚂蚁集团研究院的公开报告,里面有很多“技术+金融”的通俗解读。
第二,用“问题链”串联新旧知识。 比如学“公司估值”时,别只看DCF模型,试着问:“如果目标公司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它的用户数据、算法专利这些‘软性资产’该怎么估值?”学“金融监管”时,别只背“巴塞尔协议”,想想:“针对AI算法的同质化交易,现有的监管规则有哪些漏洞?”这种“旧知识+新场景”的训练,能帮你把零散的知识要点织成网,考试时遇到新题也能快速调用有关理论。
第三,关注“政策风向标”,提前布局热点。 金融科技的考研题,很多来自近一年的政策文件或行业大事件。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到了“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2024年《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进入收官阶段,这些都说不定成为26年考研的重点。你可以定期翻一翻《中国金融》《金融研究》这些核心期刊,或者关注“金融科技50人论坛”等公众号,把政策和学术观点结合起来思考。
我带的第一个考上清北复交的学生,本科是双非院校。他跟我说:“老师,我没什么背景,但我愿意花时间研究‘新东西’。别人还在背米什金,我已经把《区块链与金融创新》《金融科技监管》翻烂了。”后来他在复试中用“联邦学习技术在银行数据共享中的运用”作为自我介绍的亮点,成功被导师选中。
26年考研的同学,你们面对的不仅是“金融科技对考研内容的影响”,更是“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的重塑”。提前拥抱变化的人,才能在考场上写出有深度的答案,在未来的职场上抓住有价值的机会。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考研不是“背多分”的游戏,而是“弄懂+运用”的修炼。当你能把“智能合约”和“道德风险”联系起来,把“大数据征信”和“信息不对称”结合起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陌生的“新内容”,不过是“老理论”的新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