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26年考研学前教育:幼儿游戏设计与考试关联
最近和几位备考26年学前教育硕士的同学聊天,发现大家普遍有个困惑:“书里对于幼儿游戏的理论背了一堆,可一看到真题里的‘设计一个角色游戏’‘分析某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学习品质’这类题,还是不知道从哪下手。”其实这恰恰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它不是单纯的“背多分”学科,而是需要把理论扎进儿童的生活里,把知识转化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而“幼儿游戏设计”正是这样一个核心枢纽,既连接着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又指向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终极目标。
先别急着慌,咱们先把真题拆开看看。以近三年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院校的考题例如,涉及游戏的题目利用分三类:
第一类是概念辨析题,比如“比较‘教学游戏’与‘自主游戏’的核心差异”“解释‘最近发展区’在角色游戏中的体现”。这类题表面考定义,实则考你对游戏本质的弄懂——游戏不是“哄孩子的工具”,而是儿童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有意义的学习”。
第二类是案例分析题,比如给出一段观察记录:“4岁的朵朵在娃娃家反复给布娃娃喂药,嘴里念叨‘宝宝生病了要打针’,但拒绝其他小朋友加入。”需要你分析朵朵的游戏行为反映了哪些发展特色(如认知的象征性、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并给出教师的支持策略。这类题最能拉开差距,由于它要求你既能“透过情况看本质”,又能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目标(比如社会领域的“愿意与人交往”“能按自己的想法开展游戏”)提出具体建议。
第三类是设计运用题,比如“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超市’主题的角色游戏,要求包含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教师指导要点”。这类题是前两类的综合,既考察你对游戏要素(角色、材料、规则)的学会,又检验你能否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细节中——比如材料是否开放(提供空盒子、便签纸而非成品玩具)、环境是否能引发互动(设置“收银台”“货架”但不规定玩法)。
总结来说,考试不是要你“背游戏定义”,而是要你成为“会观察、懂分析、能支持”的准幼师。游戏设计题的本质,是在考察你能否用专业知识解决真实教育场景中的问题。
这要从学前教育的底层逻辑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儿童早期学习核心标准》里明确提到:“游戏是儿童的第一语言,是他们弄懂世界、发展本领的天然途径。”而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都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些政策背后,是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幼儿的认知、语言、社会性、情绪管理本领,几乎都是在游戏中发展起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3岁幼儿玩“过家家”时,会把树叶当“菜”、石子当“钱”,这不是“瞎胡闹”,而是象征性思维的发展(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5岁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争论“谁来搭城堡”“怎么搭更高”,背后是规则意识和合作本领的萌芽;即便是看似“混乱”的自由游戏,幼儿也在不断尝试、失败、调整,这是问题解决本领的锻炼。所以,考试中出现游戏有关题目,本质上是在考察你是否真正弄懂“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换个角度想,如果你是考官,看到考生只会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却说不出游戏如何促进具体本领发展,也设计不出符合幼儿年龄特色的游戏方案,那这样的考生不难看出不符合“准幼师”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游戏有关的题目往往在专业课中占比高达30%-40%。
知道了考什么、为什么考,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怎么学”。结合我带过的上岸学生经验,分享三个能快速提高游戏题答题本领的方法:
第一步:建立“游戏-发展”思维导图,把理论串成线 很多同学背理论时觉得零散,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这些理论看似独立,其实都能在游戏中找到对应。建议你画一张表格,左边列“理论要点”(比如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思维”),右边列“游戏中的表现”(比如角色游戏中的“假装行为”),再补充“教师支持策略”(比如提供更多象征性材料)。这样复习时,你不仅能记住理论,还能立刻联想到游戏场景,答题时自然能“理论+案例”结合。
第二步:积累“真实游戏案例库”,答题有话可说 考试中最忌讳“空对空”——比如分析“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学习品质”,如果没有具体例子,答案就会很笼统。建议你平时多观察(可以看幼儿园公开课视频、读《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集),记录不同年龄班的游戏片段。比如小班幼儿玩“娃娃家”时,说不定只专注于“喂娃娃吃饭”,这是“平行游戏”阶段;中班幼儿开始“分工合作”(一个当妈妈、一个当爸爸),这是“联合游戏”向“合作游戏”过渡;大班幼儿会制定“游戏规则”(比如“轮流当医生”),这是“规则意识”的发展。这些具体案例能让你在答题时“有血有肉”,考官看了会觉得你“真懂儿童”。
第三步:模拟“出题人视角”,针对性突破薄弱点 很多同学复习时只看真题,却从不自己出题。建议你试着把书里的理论“翻译”成考题——比如学完“游戏材料的投放原则”(安全性、层次性、开放性),可以自己出一道题:“请为中班‘小厨房’游戏设计材料投放方案,并说明依据。”然后对照教材或笔记批改,看看哪里漏了(比如是否考虑了不同本领幼儿的需求,是否提供了低结构材料)。这种方法能帮你跳出“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真正弄懂考点的底层逻辑。
最后想提醒大家几个常见的误区,避免“复习方向错了,越努力越焦虑”:
误区一:重“设计”轻“发展”,游戏方案变成“材料清单” 有些同学设计游戏时,一门心思研究“买什么玩具”“怎么布置环境”,却忽略了“这个游戏能促进幼儿哪些发展”。比如设计“医院游戏”,不能只写“准备白大褂、听诊器”,还要说明“利用扮演医生和病人,幼儿能发展语言表达本领(描述症状)、社会交往本领(协商角色分配)、认知本领(了解简单的医疗常识)”。考试中,只有把“游戏设计”和“发展目标”绑定,答案才算完整。
误区二:迷信“标准答案”,忽视儿童的个体差异 学前教育最忌讳“一刀切”,游戏设计与之相同如此。比如与之相同是“角色游戏”,小班需要更多“示范引导”(老师扮演角色带动幼儿),大班则要“退后支持”(让幼儿自主制定规则)。如果你的答案里只写“老师要指导”,却不区分年龄特色,就会被扣分。记住:考试要的不是“模板”,而是“根据儿童发展的灵活思考”。
误区三:只背“大概念”,忽略“小细节” 游戏设计中的细节往往是得分点。比如材料投放时,“低结构材料(积木、纸箱)比高结构材料(成品玩具)更能激发创造性”;环境创设时,“留白区域比填满的货架更利于幼儿自主探索”;教师指导时,“隐性指导(提问、示范)比显性指令(‘你应该这样做’)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色”。这些细节如果能在答案中体现,会让考官觉得你“有实践经验”,分数自然更高。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传递的核心是:幼儿游戏设计不是考研中的“难题”,而是帮你弄懂学前教育本质的“钥匙”。当你能从“儿童的游戏行为”看到“发展的规律”,从“游戏设计”联想到“教育的目标”,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题目,都会变成你展示专业素养的舞台。毕竟,学前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我们不仅在教孩子,更在弄懂孩子;我们设计的不仅是游戏,更是儿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