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26年考研英语新题型:快速提分有技巧
去年带考研冲刺班时,有个学生跟我倒苦水:“阅读能稳定错3个,完形靠蒙对一半,可新题型每次都错4个以上,总分直接被拉低10分!”他的话让我想起每年考场上的真实场景——很多同学把大量精力砸在阅读和写作上,却对新题型这个“隐形分水岭”重视不够。
考研英语新题型(七选五、排序、标题匹配)看似“题型新”,本质上是传统阅读的“逻辑升级版”。它不考细枝末节,专盯你对文章结构的把控、段落间逻辑的敏感度。换句话说,这10分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找对方法”的问题。今天咱们就撕开它的“神秘面纱”,聊聊如何在最后3个月快速突破。
很多同学做新题型时,总有种“每个选项都像正确答案”的错觉。比如七选五里,五个选项代入原文似乎都能读通;排序题中,两三个选项的开头句看起来都像段首。这时候别急着怀疑自己,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你是否只盯着选项里的“”,却忽略了段落间的“逻辑链”?比如看到选项里有“environment”,就直接选和“环保”有关的段落,却没注意到上下文其实在讨论“科技影响”。
第二,你是否把“细节匹配”当成了“主旨匹配”?标题匹配题最容易踩这个坑——看到段落里有“数据统计”,就选“数据分析”的标题,却忽略了整段其实在讲“数据背后的社会情况”。
第三,你是否在“代入法”里钻了牛角尖?有些选项单独看没问题,但和前后文一衔接就“卡壳”,比如前文刚说“年轻人更爱网购”,选项却突然跳到“老年人学习使用手机”,中间缺了关键的过渡句。
说白了,新题型的核心不是“选对”,而是“衔接对”。它考的是你能不能像“拼图高手”一样,快速找到段落间的“凹凸槽”——说不定是代词指代、逻辑词呼应,也说不定是话题延续或转折。
七选五的文章往往是说明文或议论文,结构清晰但逻辑严密。做这类题有个“三步定位法”:
第一步,先看位置。七选五的选项会分布在文章的不同位置——段首(占比约30%)、段中(约50%)、段尾(约20%)。段首句往往是段落主题句,需要和下文形成“总-分”关系;段中句多是衔接句,负责承上启下;段尾句则是总结句,说不定引出下文或总结上文。
举个例子,2023年考研英语一的七选五,其中一道题的选项是“However, this approach has its limitations.”(不过,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看到“However”这个转折词,你就要立刻反应:前文一定提到了某种方法的优点,后文说不定会具体说明它的缺点。这时候只需要在上下文中找“优点”的铺垫,就能快速定位。
第二步,抓“显性线索”。最典型的显性线索是“代词+名词”结构,比如“this method”“these changes”“such problems”。这些代词会直接指向前文提到的内容,相当于给选项装了“定位器”。比如选项里有“these challenges”,你就去前文找“挑战”有关的内容,找到对应的段落,基本就能确定位置。
第三步,排除“干扰项”。干扰项的设计很有迷惑性,常见的有三种:一是“绝对化表述”(如“all”“never”),这类选项往往过于极端,不符合学术类文章的客观性;二是“细节堆砌”,选项里包含段落里的具体例子,但没有概括性,无法衔接上下文;三是“话题跑偏”,选项内容和段落主题无关,纯粹靠混淆视听。
比如有篇文章讲“远程办公的优点”,其中一个选项是“疫情期间,很多人学会了做面包”。虽说“疫情期间”和文章时间背景有关,但“做面包”和“远程办公”毫无逻辑关联,这就是典型的干扰项。
排序题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由于一旦第一步排错,后面说不定全盘皆输。但其实它的逻辑比七选五更“直白”——文章本身就是一条“时间线”或“逻辑链”,你要做的就是把打乱的“链条环”重新接起来。
起初,确定“首段”。排序题的首段往往没有选项,或者选项中会有一个“总起句”。总起句的特色是:不包含指代(如“this”“that”)、不出现转折(如“but”“however”)、内容宏观(如“近年来,某领域发生了庞大变化”)。比如2024年考研英语二的排序题,首段选项是“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education sector has witnessed a dramatic shift.”(过去十年,教育领域发生了庞大变化),这种宏观的时间+主题句,就是典型的首段特征。
接着,找“衔接句”。段落之间的衔接利用靠两种逻辑:一种是“时间顺序”(如“firstly”“next”“finally”),另一种是“因果/转折”(如“as a result”“consequently”“on the contrary”)。比如某一段的结尾是“this reform led to a series of changes”(这项改革引发了一系列变化),下一段的开头很说不定就是“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 was...”(最显著的变化是...)。
最后,验证“尾段”。尾段往往是对前文的总结,说不定出现“in conclusion”“to sum up”等总结词,或者回到首段的主题,形成“首尾呼应”。比如首段讲“教育领域的变化”,尾段说不定会说“these changes will continue to shape the future of education”(这些变化将继续塑造教育的未来)。
这里有个小技巧:排序题不需要完全排完所有选项,只要确定3-4个关键位置(如首段、两个衔接段、尾段),剩下的可以利用排除法快速确定。考试时如果时间紧张,优先保证首尾段和中间关键段落的正确,也能拿到大部分分数。
标题匹配题(每段选一个小标题)是“性价比最高”的题型——只要抓住段落主旨,就能快速得分。但它也有陷阱:很多段落会用例子、数据、背景信息开头,真正的主旨句往往藏在中间或结尾。
我的方法是“三看原则”:一看段落首句(说不定是主旨句),二看段落尾句(说不定是总结句),三看段落中的“重复词”(反复出现的名词或动词,往往是主题词)。
举个例子,某段开头说“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I, many jobs are facing challenges.”(随着AI的发展,许多工作面临挑战),中间用“teachers”“doctors”“drivers”举例说明哪些工作受影响,结尾总结“it’s time for us to adapt to this new era”(我们该适应这个新时代了)。这里的重复词是“jobs”“work”“era”,核心话题是“AI对工作的影响”,对应的标题应该是“AI and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AI与就业未来)。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段落会用“让步句”开头(如“Although some people think...,actually...”),这时候主旨句往往在“actually”之后;还有些段落会用“问题+解决”的结构(如“What’s the problem? How can we solve it?”),这时候主旨句往往是解决问题的那句话。
另外,标题选项里如果出现“all”“every”“never”等绝对化词汇,大概率是干扰项,由于学术类文章很少用绝对表述;而“some”“often”“mainly”等相对化词汇更符合实际。
我带过的学生里,有人刷了50篇新题型还是错一半,有人只刷了15篇就稳定在错2个以内。区别在哪?前者只是“做题-对答案”,后者是“做题-分析错因-总结规律”。
建议你准备一个“新题型错题本”,每次做完题后,把错题按类型分类(比如“逻辑词误判”“主旨句抓错”“代词指代漏看”),然后在旁边写两句话:“我当时为什么选这个选项?”“正确选项的逻辑链是什么?”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自己的“易错点”愈发少。
另外,考试时一定要控制时间——七选五和排序题建议15分钟完成,标题匹配题10分钟。时间紧张时,优先做自己最擅长的题型(比如有人擅长标题匹配,就先做它),保证正确率比“死磕难题”更重要。
最后想对你说:新题型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考研英语中的一块“拼图”。只要你学会了逻辑衔接的技巧,再加上刻意练习,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它变成你的“提分利器”。毕竟,考研这场仗,拼的从来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更会找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