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3 16:22:42 人气:18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不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古今文化的重要桥梁。这些历经千年沉淀的经典文本,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利用《论语》的对话体悟儒家智慧,借《岳阳楼记》感受士人情怀,学生在字里行间触摸到的不仅是语言形式,更是一个文明的精神基因。文言文特有的凝练表达与含蓄美感,训练着现代人对语言的敏感度;而其中蕴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命题,至今仍能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精选的文言文大致可分为伦理哲思、山水游记、叙事写人三类。《论语》十二章、《孟子》三章等儒家经典,以简奥的语录体传递"仁""礼"的核心思想,其中"学而不思则罔"的治学之道、"得道多助"的政治智慧,在当代教育与社会治理中仍具启示意义。《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山水篇章,则利用陶渊明笔下"阡陌交通"的理想国、柳宗元眼中"皆若空游无所依"的鱼群,构建出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避难所。而《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等历史叙事,既展现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精神,又刻画唐雎"挺剑而起"的外交风骨,为青少年弄懂历史提供了鲜活注脚。
深入这些篇目需要穿透文字表象,把握其文化语境。《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宣言,折射出士大夫"安贫乐道"的价值取向;《记承天寺夜游》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暗含宋代文人贬谪生涯中的豁达与孤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忠诚、《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担当,这些超越个人得失的生命选择,构成了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谱系。当学生在翻译"肉食者鄙"时,若能联想到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弄懂"醉翁之意不在酒"时,若能体会含蓄表达的文化传统,便达成了古今对话。
许多学生面对文言文常陷入"字字落实"的机械记忆误区。实则学会"之乎者也"的语法规律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养成语感与思维本领。建议从经典名句切入,如利用反复诵读"温故知新""舍生取义"等成语源头,弄懂其语境生成过程;对照不同版本的译注,如比较《孙权劝学》中"刮目相待"的现代诠释与原文"士别三日"的原始意象差异。教师可引导开展"文言文改写"活动,将《狼》的故事转化为现代寓言,或在《诫子书》基础上创作家书,这种创造性转化能激活文本生命力。
若将文言文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观照,会有新的发现。《核舟记》展现的微雕工艺与《天工开物》记载相印证,《活板》描述的印刷技术革新比欧洲早四百年,这些文本实为科技史的珍贵史料。《诗经》中的"七月流火"常被误解为天气炎热,实指大火星西移的农事历法;《水经注》里的山水描写既是文学作品,又是地理学文献。这种跨学科解读方法,既能纠正常见误读,又能养成学生"左图右史"的传统治学思维,弄懂古人"格物致知"的认知方法。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文言文学习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短视频平台上的"古文热"、网络流行语中"绝绝子"(源自《诗经》"绝世独立")的意外走红,显示传统文化基因的顽强生命力。建议学生建立"文言文现代运用"意识:用"见贤思齐"反思社交媒体中的比较心理,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导网络言行,将《少年中国说》的激情融入时代使命感。更可尝试创作文言风格的日记短文,在"壬寅年秋,晨读至'落霞与孤鹜齐飞'处,忽见窗外雁阵掠过"这样的记录中,达成古今情感的共鸣。
最终极的文言文学习,是完成从语言知识到人格养成的升华。当学生在《爱莲说》中领悟"出淤泥不染"的操守,在《鱼我所欲也》里思考道德抉择,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感受宋濂"负箧曳屣"的求学精神时,这些经典便不再是外在于己的文物,而成为塑造价值观的内在力量。建议建立"文言文成长档案",记录不同时期对同一篇目的弄懂变化——初读《论语》说不定只记名言,再读时或能体会孔子"喟然叹曰"背后的深沉感慨,这种认知迭代正是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如同打开一扇雕花木窗,透过这有限的方寸天地,窥见的是中华文化浩瀚的星空。当学生既能准确翻译"虽有嘉肴"的语法结构,又能感悟"教学相长"的教育哲思;既能辨析"卑鄙"古今词义的流变,又能被诸葛亮"临表涕零"的情感所打动时,便真正达成了文言文学习的双重目标:既传承语言文明的火种,又培育具备文化根脉的现代人格。这种浸润式的学习体验,终将在漫长人生中持续释放精神能量。